徐国夫和许世友两个人的故事,反映了红军时期干部调动与领导之间的复杂关系,尤其是在土地革命时期。这两位英雄的交情,起初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,反而是由一些日常的军务安排开始,逐渐深化为深厚的战友情谊。徐国夫出生在安徽六安,1914年出生的他,从小家境贫寒。14岁时便跟随哥哥加入了游击队a股加杠杆,直至1930年,他才正式参军,成为了皖西红11军33师的士兵。年轻时,他就展现了勇猛的作战能力,不仅多次冲锋陷阵,还屡立战功,得到师里的表扬。而许世友当时是红四方面军第4军12师34团的团长,见到徐国夫的战斗精神,便打算将他调到自己的团里,亲自与他交流。然而,这个调动并未获得组织的同意,徐国夫最终留在了35团,开始了他从通信排长到指导员的晋升过程。
与此同时,许世友并没有停下脚步,继续快速升迁。1934年,他成为了红4军的军长,负责指挥部队在川陕根据地进行战斗。徐国夫在担任政治部的工作时,虽然对机关工作感到不适应,还是不得不服从命令。在这个岗位上,他表现出了不小的能力,渐渐从干事升至科长,甚至当上了组织部副部长。尽管心中仍怀有想重返战场的愿望,组织始终未批准他调回前线。一次偶然的机会,徐国夫遇到了许世友,将自己的心愿说了出来。许世友当时拍胸脯表示一定能帮忙,然而时间过去了大半年,事情依然没有进展。事实上,许世友虽然向红9军政治部主任曾日三提出过请求,但由于当时组织内部的困难,调动并未能顺利进行。这也让许世友有些尴尬,之后再也没有提起这件事。 不过,半年后,徐国夫再次见到许世友。心中的怨气未消,徐国夫直接说出了那句带刺的话。许世友一听便明白了其中的缘由,但他没有生气,只是微笑着没有回应,径直进入会议。这件事最终并没有激化,反倒进一步巩固了两人的关系。毕竟,许世友并没有因徐国夫的直率而心生不快,而徐国夫也从这件事中认识到,军中的事情并非一人之力能够轻松改变,还是要遵守组织的安排。 1936年,红四方面军成立骑兵师,许世友被任命为骑兵师的师长。他有权自主挑选干部,而当时,徐国夫被选中担任骑兵师的一连指导员。这个师刚开始时规模非常小,仅有四个连,人数不到两百人。许世友到一连检查工作时,看到徐国夫便拿以前的事情开玩笑,徐国夫也虚心接受。然而,许世友严肃地说了句重话,徐国夫没有再顶撞,而是笑着听了。随着两人逐渐接触,徐国夫的表现开始得到了许世友的认可,在战争中也展现出了极大的勇气与智慧,逐步得到了许世友的提拔,最终成为了团长。徐国夫并没有因为过去的事情心生怨恨a股加杠杆,反而从这一过程中学到了不少关于军中事务的道理。他明白了军中的许多事并不是简单的个人意愿能够决定
发布于:天津市天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