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来,“秋天的第一杯奶茶”成为不少年轻人青睐的“立秋仪式”。奶茶店订单随之攀升,网友纷纷晒单分享:奶茶一杯,快乐翻倍。然而博股论金配资,这份承载社交温情的“秋日甜蜜”,其健康风险不容忽视。
医生提醒,市面常见奶茶普遍存在高糖、含咖啡因及植脂末等问题,过量饮用易增加健康负担,尤其不利于肾脏健康。
本文专家:
李天 首届优秀广州健康科普专家、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
本文专家:
李天 首届优秀广州健康科普专家、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
奶茶≠“奶+茶”
高糖是核心隐患
许多消费者误以为奶茶是牛奶与茶叶的健康组合,事实并非如此。无论是速溶奶茶、预包装液体奶茶,还是大部分现制奶茶,其主要成分往往并非纯奶与茶叶。速溶奶茶的核心配料通常是植脂末(奶精)、添加糖和香精;现制奶茶也多以饮用水、预调奶茶基底为主,添加各类辅料。即便产品含有奶和茶成分,其含量也常偏低(参照配料表,排序越靠前含量越高)。
展开剩余78%奶茶诱人的风味,很大程度上依赖大量添加糖分:
一杯常见的500毫升全糖奶茶,含糖量普遍在50-100克之间。按每块方糖4.5克计算,相当于摄入11-22块方糖!即便是宣称“七分糖”或“半糖”的产品,含糖量也常超过25克,显著高于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)》建议的每日添加糖摄入量(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)。
奶茶基底中常含高果糖玉米糖浆(HFCS),珍珠、椰果、红豆、芋泥等小料在加工时通常也经过糖渍处理。即使消费者选择“不额外加糖”,添加这些小料后,整杯奶茶的总糖量仍可能较高。宁波市消保委等机构检测显示,市售“无糖”奶茶平均含糖量约为3.97克/100克,一杯450毫升的“无糖”奶茶含糖量可达约18克;全糖奶茶含糖量则高达约34克/杯。
常饮奶茶,肾脏负担沉重
长期、过量饮用高糖奶茶,会带来一系列健康问题,对肾脏的损害尤为隐匿且后果严重。
1. 肾脏负担沉重
肾脏是人体的“净化工厂”。单次高糖摄入导致血糖骤升,迫使肾脏超负荷过滤血液,肾小球内压急升(急性应激损伤)。长期高糖则使肾脏持续高压运转,损伤肾小球滤过屏障,导致蛋白尿及功能下降。长期高血糖是糖尿病肾病主因,剧烈的血糖波动同样伤肾。
2. 肥胖与代谢风险
奶茶高糖高热量,易诱发肥胖。肥胖是慢性肾脏病(CKD)的重要风险因素。高糖摄入还会干扰代谢,增加胰岛素抵抗及2型糖尿病风险,而糖尿病是终末期肾病(尿毒症)的主要诱因。
3. 果糖加剧肾损伤
奶茶中常用的果糖(多源于果葡糖浆),其代谢过程会生成大量尿酸,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。高尿酸血症(HUA)可引发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肾脏(即痛风性肾病),直接损伤肾组织。专家指出:“长期过量饮用含果糖饮料,是当前年轻人高尿酸血症及痛风高发的重要饮食诱因。”
4. 关联高血压风险
研究表明,高糖饮食与血压升高相关(涉及胰岛素抵抗、钠潴留等机制)。高血压是损害肾血管、引发肾小球硬化的重要风险因素。
此外,常喝奶茶还可能加速皮肤衰老、诱发或加重痤疮、增加龋齿和失眠的风险。
喝奶茶的健康打开方式
完全告别奶茶对许多人不易,关键在于科学选择和严格控制:
1. 首选“真奶”与“真茶”
购买现制奶茶,优先选择明确使用鲜奶(非植脂末/奶精)和茶叶制作的店家。选购预包装奶茶,仔细查看配料表,确保牛奶(而非植脂末)排在靠前位置。
2. 严格控糖是核心
点单时务必要求“不另外加糖”或“无糖”。牢记“零添加糖≠无糖”,基底和小料本身含糖。选择无糖可显著降低总糖摄入。
3. 精明挑选小料
尽量减少或避免珍珠、椰果、红豆、糖渍芋泥等高糖小料。可选相对低糖选项,如新鲜水果块、燕麦、烧仙草、龟苓膏(原味)、爱玉、寒天(原味)等。
4. 严控频率与分量
奶茶应作为“偶尔享用”的饮品,而非日常选择。专家提示:含糖奶茶每月饮用不宜超过1-2杯,且宜选最小杯型与最低糖度。同时,应避免因促销活动过量购买或增加饮用频次。
5. 分享减量,情谊不减
与亲友分享一杯,体验仪式感同时有效减少个人糖分摄入。
6. 警惕“伪健康”陷阱
对宣称“健康”的水果茶、乳酸菌饮料等饮品需保持警惕,其含糖量可能依然较高。建议消费者养成查看营养成分表的习惯,重点关注“碳水化合物-糖”的具体数值(克/份或克/100毫升)。
7. 平衡饮食与运动
饮用奶茶当天,应有意识减少主食和烹调用油摄入。饮用后增加快走、慢跑、打球、游泳等运动量,消耗多余热量。
8. 充足饮水
白开水或淡茶(无糖)是最佳护肾饮品。保证每日充足饮水(成人1500-1700ml),是维护肾脏功能的基础。
掌握奶茶的含糖真相与科学饮用方法,方能在享受生活仪式感的同时,有效守护自身健康。让这份“秋日甜蜜”,成为健康与温情并存的智慧之选。
本期封面:
封面图片来源:小红书@歪嘴小锅巴
来源: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
编辑:大然 责编:邹向东博股论金配资
发布于:北京市天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